塑化劑到底從何而來,負面影響有多嚴重呢?
大家口中的塑化劑是所謂的「塑膠相關化學物質」,也就是在工業、農業、醫療和食品中的常見材質「塑膠」所溶出或是生產過程產生的有害物,而隨著塑膠大量普及,塑化劑造成的危害也被大量研究報導,簡單舉例三種常見的塑化劑和其危害(1):
l 雙酚A (BPA):嬰兒肛門陰蒂距離減少、成人2型糖尿病、多囊性卵巢症候群、兒童、成人肥胖和高血壓、心血管疾病
l 鄰苯二甲酸酯(PAEs):自然流產、男孩肛門生殖器距離減小、兒童和成人胰島素抗性
l 多氯聯苯(PCB):成人2型糖尿病、子宮內膜異位症、嬰兒支氣管炎、心血管疾病、乳癌
可以看到以上塑化劑造成的危害都是非常危險且嚴重的,那就回到今天的主題,到底食品中為何會有塑化劑疑慮呢?難道是食品原料中可以使用塑膠嗎?
食品中的塑化劑問題
首先依照台灣食品法規來說,「塑膠完全不能添加在食品原料中」,所以你肯定會想,那食品中不含塑化劑是合情合理的對吧?一個簡單的問題:海裡的魚吃到塑膠廢棄物的話,牠的魚肉可能會存在塑化劑嗎?答案當然是會的,但魚本身是日常可以食用的天然食材耶?所以想像一下,食品中可能存在塑化劑有三個主要的時間點:「原料汙染」、「製程汙染」、「包裝汙染」,白話文來舉例的話:「一隻吃到塑膠廢棄物的魚,在萃取魚油的過程中塑膠工具溶出塑膠,更不小心用到殘留塑膠的膠囊或食品包材」,這樣你可能就會比較清楚一些,但你這時更大的疑慮肯定是:那我該怎麼預防吃到塑化劑超標的食品?簡單四個字送給大家「趨吉避凶」。
檢驗報告必須要有,成品檢驗是最安心的
所謂「趨吉」就是最重要也最簡單的「看最終產品檢驗報告」,通常原料國際大廠的也會自主送檢以確保品質,但對消費者來說最簡單的就是看購買產品所提供的完整包裝塑化劑檢驗報告,為何要強調完整包裝?你拿到手上的產品已經經過上段文章提到的「原料汙染」、「製程汙染」、「包裝汙染」步驟,所以當你檢驗最終成品順利通過的話,那前面這三個步驟也絕對沒有問題,這就是「趨吉」,也可以講得直接一點,這可以說是消費者唯一的預防塑化劑超標的方式了。
「避凶」就相對困難很多,因為不只海洋動物,所有動物甚至是植物都有被塑化劑汙染的可能,所以選擇來自污染低或未過度開發的區域,受到汙染的機率也可能較低(2),但只能說往往是防不勝防,因此還是會更建議同時有「趨吉」和「避凶」是最佳選擇。
拿到報告了,但塑化劑和標準怎麼看?
拿到報告卻不會看嗎?其實可以參考台灣食品藥物管理署所公告的「降低食品中塑化劑含量之企業指引」表格(3),營養師則重點節錄裡面關於「膠囊、錠狀食品」的監測指標:
1. DEHP:5 ppm
2. DBP:0.6 ppm
3. DINP:9 ppm
4. BBP:30 ppm
5. DIDP:9 ppm
看到這裡的你肯定有這個疑問,為什麼標準不是0?這個有兩個原因來解釋,首先塑膠製品在生活中的普及度絕對遠超你想像,因此在檢驗時所有食品中都有機會出現殘留反應,因此訂0這種理想值的話完全不符合現實情況,再來塑化劑是有所謂的人體耐受量的,就是食用之污染物所計算出之終身每日攝食無風險劑量,因此以上五項標準就是經過科學驗證所得出的「塑化劑攝取上限量」,低於上述標準都該被視為是安全且無風險的。
參考資料
1. 2024年8月19日《全球健康年鑑》「An Umbrella Review of Meta-Analyses Evaluating Associations between Human Health and Exposure to Major Classes of Plastic-Associated Chemicals」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11342836/
2. 2022年12月31日《國際環境研究公共衛生期刊》「Microplastics in Fish and Fishery Products and Risks for Human Health: A Review」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9819327/
3. 2019年12月03日《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降低食品中塑化劑含量之企業指引」